正文 第94章 三人的守望-《望将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夜松不动声色的踩了他一脚,笑着看向卓嘎摆出一副期待后续故事的表情。

    卓嘎微微一笑回忆道:“我们这个乡环境险恶、交通不便又缺米少粮。每一粒粮食都需要步行一个多星期,穿越五座大山并赶在雪季前运进来储存好。”

    “上世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这里曾有着三百多名乡民,但由于环境艰苦、生活不便以及这里地处不安的边境,所以县里安排允许乡民出去住。于是这1987平方公里的乡仅剩下作为乡长的我父亲一家。”

    豆苗好奇的问道:“既然大家都出去了,您们为何还要守在这儿啊?”

    卓嘎看向他道:“这个问题我和妹妹都问过,但我父亲说这个乡是才是我们的家,大家都不要它那家就不是家了。他坚信只要守在这里就一定会有人往来,人越来越多,家则越来越好。”

    夜松抿了抿嘴道:“那后来呢?”

    “上世纪八十年代,寒冬腊月大雪封山,我父亲带着病重的母亲翻越雪山看病,但最终由于没得到及时救治永远的离开了。而我小妹则是在与父亲翻山运粮的途中被暴风雪永远的淹没了……于是这个乡只剩下我们一家三人,由我们守护这片土地。”

    “三个人怎么守啊?”

    “以牧代巡,我们把牦牛赶至各个牧场,外地人一看有这么多牦牛便知道这里有人住便不敢乱来。”

    卓嘎自豪的说道:“这里天气变幻无常路况危险恶劣,每次出门巡山前父亲都要留下遗嘱,说他第五天还没回来就别找他了。就是这样艰险的环境,但我父亲的所坚守的信念从未动摇,咱中国的国土一寸都不能少!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下午,夜松和豆苗沿着21世纪初才通的公路离开了这个乡,而卓嘎的父亲是从公路走出这个边陲之地的第一个人。

    夜松再次望向山顶那面由卓嘎父亲亲手缝制的国旗。

    鲜亮的红色在这条人迹罕至的边境线上高高飘扬,半世纪以来它和三人共同守望着这片土地,有国旗的地方就有国、家!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