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四章 自作聪明-《问鼎十国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进奏院!
    吕蒙正手里拿着最新的报纸,在进奏院的大堂看着口若悬河的宋白,发表着自己的看法和意见。
    宋白极其健谈,在所有论政的官员、名士群里都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。
    古代交通不便,国家大事很难传遍天下。
    汉朝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天下大势,出现了一个叫“邸”的工作场所。
    朝廷官府将天下大势以书帛的方式传到“邸”,再由驿夫将消息传到地方的“邸”,以供天下士人阅览。
    驿夫传达的消息也因此叫邸报。
    书生不出门而知天下事,靠的就是这种机制。
    随着发展进步,“邸”在唐朝改名为进奏院。
    因为各地士人、书生甚至官员都聚于进奏院抄录公文,了解天下大势。
    都是有心人,聚在一起,不可避免的就会相互发表看法,商讨国事。
    渐渐的进奏院也发展成了一个社交场所。
    故而进奏院的职责不只是负责印刷报纸,还提供一个免费公开的论政治场所。
    有不少地方入京公干的外地官员,人生地不熟,不知往何处去,进奏院就是最佳场所。
    还有想要扬名的四方名士,以及无公务在身的京官,都会聚在这里展开辩论。
    相比在酒肆茶馆甚至于青楼的畅所欲言。
    进奏院的论政,明显更加正规。
    宋白再说治理黄河的事情。
    随着黄河中游流域内的水土流失,黄河携带了大量来自黄土高原的泥沙冲出三门峡,使得下游平原成为地上悬河,河水的力量不足以输送携带的大量泥沙,导致黄河断流。
    黄河断流意味着改道,意味着泛滥。
    历史上北宋建国之后,便饱受黄河泛滥之苦,特别是宋仁宗时期,濮阳大决口,大部分河水再度转头北上,重走东周故道,经卫河入天津出海。十余年后,黄河再度在大名府一带决口,一条水道向东而去,形成了北宋中后期的黄河东北二股河入海的奇观。
    罗幼度的出现改变得了历史,却改变不了这该死的生态。
    母亲河该发飙的时候,一样不会给罗幼度这个穿越者颜面。
    第(1/3)页